人的大脑有时反应很灵敏,能用0.1秒的时间拍死一只蚊子;有时又很迟钝,听到别人说一番话后,可能几年后才回过味来。
几年前我曾经听过一个大学教授说:“我不希望我的学生都做科研。”当时我没在意,以为是闲话。因为按常理,谁不希望自己在学术圈“桃李满天下“呢?学生之中得到科研教职的人越多,对自己越有利,再不济也能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啊。
后来我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逐渐明白了这位教授的良苦用心。最近几个月导师们在学生群里发布了一些内推性质的招聘信息,坦白说,真的挺不错的,都是事业单位,体制内的工作。但是我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好像这些在我七大姑八大姨看起来很好的吃皇粮工作,并不是我的宿命一样。
怎样看待体制内的工作?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看的《封神榜》和《西游记》。天庭的诸神,是有编制的;菩萨的坐骑金毛犼、看门的黑熊精和善财童子红孩儿,也都是有编制的。他们都能长生不老,玉帝和菩萨能活多久,他们就能活多久。但是,金毛犼在朱紫国当赛太岁时,想抢女人就抢女人; 黑熊精在黑风山时,想请金池长老赴宴吃仙丹就下请柬;红孩儿更牛X,直接把山神土地当奴仆使唤,多么逍遥快活。
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在不同的工作单位中,编制和编制是不一样的。佛家编制少,待遇高,但是对犯政治错误的人,镇压手段十分残酷。金蝉子只是走神没听领导讲话,就被贬下凡;乌鸡国王绑了文殊菩萨浸在水中,就要被投进水井淹死三年;朱紫国王打了孔雀王菩萨一弹弓,就要被菩萨坐骑金毛犼抢走老婆,幸亏路过的紫阳真人看不惯出手相助,送了能护身的紫金衣给她 (紫阳真人不敢进一步得罪佛家故点到为止),要不然朱紫国王就得戴绿帽子 。而道家编制多,待遇低,且对生活作风要求严格 (参见调戏妇女的天蓬元帅、搞办公室恋情的奎木狼、擅离职守的玉兔精等人待遇)。这正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两种编制的区别。
顶级大佬们是怎么看待体制内的工作呢?商周之战中,通天教主内心深处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上封神榜,但是和两位师兄 (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 内定名单时,自己的学生上榜最多。这挺矛盾的。通天教主真的希望学生们能修炼大道成真仙,逍遥自在长生不老。但是他也知道,大部分学生天资悟性有限,再怎么苦练也修不成真仙,不具备长生不老的资格,早晚会寿终,最好的归宿是在借着玉皇大帝招聘打工仔的机会,让学生们在武王伐纣中被杀,然后被封神,进入体制内,有了编制,吃上皇粮蟠桃,保底不会老死。只是没想到,三霄娘娘那么好的学生已经修成真仙,不生不灭之体,没必要给玉帝当奴隶听使唤,却也上了封神榜。有的研究生,求得导师给推荐工作,自以为得意,殊不知自己就是导师内心的“封神榜”上的一员。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体制内的工作呢?换而言之,体制内工作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呢?第一个是稳定的收入,第二个是优质的社交圈。稳定的收入这个不消多讲,这正是“体制内”的定义。 体制内隐性的福利有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像年底发现金或购物卡这样的福利只会越来越少,但是有一个隐性福利是不变的:同事的平均整体素质是不错的。现在体制内的工作招人,最低学历都是硕士毕业,家里基本上是小康。例如在气象局那样的“清水衙门”,几千块钱的月薪,但是人家开着上百万的保时捷911上班。再好一些的单位,那都得是博士毕业,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上品有寒门,下品无士族”。
然而,总有一些真人,修炼得道,成大罗金仙。他们不必像二十八星宿一样定时击鼓点卯,刷指纹打卡上班;不必像红孩儿一样,手脚和脖子共戴着五个金箍,稍有犯错就要被主人观音念咒;不必像寿星一样四处讨好巴结别人,拜求王母的蟠桃、蹭吃镇元子的人参果、跪舔元始天尊的黄庭经课程;不必像白鹿精一样,成为主人的白手套,为主人见不得人的罪恶 (吃婴儿) 背锅洗白;不必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任劳任怨而被领导分配至基层,在地狱阎罗里吃苦;不必像泾河龙王一样因小错被斩首,成为佛道两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不愿成神,而想成仙,需要做的比体制内更好。也就是说,不但要有稳定的收入,而且收入还要比体制内高;不但要有优质的社交圈,而且人际圈子要比体制内还要有水平。自然而然,在这条路上花的时间也比同龄人多,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自己苦经修炼得到的正果,才是真正的正果,而不是别人赏赐给你的正果,才能最终真正到达个人修为、财富资源、朋友关系的顶峰。例如道祖李耳、佛祖释迦牟尼、世外的菩提祖师 (疑似暗指心学祖师王阳明),自己修炼成圣。
未来最重要的资源和智慧都在社交网络中,且大部分在体制外。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唯一的正确方向是放弃追逐社会地位,抛弃所谓的“人上人、出人头地”的过时老旧想法,转而追求兴趣品位和人际间联系。圣人早有当头棒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的职业是不是铁饭碗,不在乎七大姑八大姨说起你的工作来是不是都羡慕称赞,不在乎什么科长啊处长啊的名头,不在乎教授啊专家啊的帽子,那你就已经跨出“得大道、入窄门”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最后顺便提一句,后来跟那位大学教授吃饭时,他感叹惋惜道:“哎呀,什么时候我的学生中能出一个企业家呢?”这毫无疑问印证了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