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上的创意精英(二)——硅谷其他公司篇

Posted by Limin on June 17, 2019

注:本文是前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所著《谷歌:重新定义公司》与前谷歌研究员吴军所著《浪潮之巅》的读书笔记。原始参考版本分别为为中信出版社2015年译本和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版。两本书所用的论证方式和论据都不一样,但核心论点只有一个,谷歌作为时代的弄潮儿,遵循的是创新+务实的硅谷精神,任何违背这两个精神的组织或者个人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 由于生命有限,很多不重要的事只好不做了。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足够了。

  • 一种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有一位先哲说过,社会的需求对科技进步的作用要超过十所大学。在流体力学中,计算量常常大到手工的计算尺无法计算的地步,因此,对通用计算机的需求就产生了。

  • IBM 能成为科技界的常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诀——保守。毫无疑问,保守使得 IBM 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是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并因此而立于不败之地。IBM 在经营上相当的保守,它一直固守自己的核心领域,很谨慎地开拓新的领域。IBM 如何衡量一个研究员的工作,有三条衡量标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产品化。IBM 在百年来历次技术革命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在开 拓和发展,以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的市场,对进入新的市场非常谨慎。迄今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再从计算机制造到服务。

  • 乔布斯没有收入,靠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块地方睡觉,同时靠捡玻璃瓶、可乐罐挣点小 钱。每星期天,为了吃一顿施舍的饭,他要走十公里到一个教堂去。当时,乔布斯只做自己 想做的事。乔布斯的艺术修养使得苹果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得非常漂亮。不太大的苹果公司居然有上千个 项目,大大小小的各级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到处招兵买马,上新项目。这些项目中, 90%都是没用的。斯库利 的运气不太好,因为在他执掌苹果的年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以前,除了微 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潮流,没有别的潮流。虽然苹果本来有可能成为微机领域的领导者,但 它封闭式的做法,使得它战胜微软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乔布斯比较幸运,他再次接掌苹果时, 已经进入了到了网络泡沫时代。雅虎似乎代表了一种潮流,很多公司在跟随着雅虎,但事实 证明,他们都面对着网络泡沫而且因此会面临严重的危机。乔布斯在网络泡沫时代,能高屋 建瓴,不去趟互联网这滩浑水,而是看到了网络大潮下面真正的金沙。

  • 一个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 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理。反摩尔定理对于所有的 IT 公司来讲,都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一个 IT 公司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以前一半的收入。反摩尔定理逼着所有的硬件设备公司必须 赶上摩尔定理规定的更新速度。事实上,所有的硬件和设备生产厂活得都是非常辛苦的。反摩尔定理使得 IT 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或者是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因为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理要求的公司,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

  • 全世界都在怀疑美国在半导体技术上是否会落 后于日本。但是冷静地分析一下全世界半导体市场就会发现,日本的半导体工业集中在技术 含量低的芯片上,如存储器等芯片(即内存),而全世界高端的芯片工业,如计算机处理器和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全部在美国。八十年代,英特尔果断地停掉了它的内存业务,将这个市场完全让给了日本人,从此专心做处理器。当时日本半导体公司在全市界挣了很多钱,日本一片欢呼,认为它们打败了美国人。其实,这不过是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弃子求势的一招棋。这个80386芯片的研制费用超过三亿美元,虽然远远低于现在英特尔新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制成本,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场豪赌,这笔研制费超过中国当时在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半导体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几倍。英特尔靠 80386 完成了对 IBM PC 兼容机机市场 一统江湖的伟业。

  • 一般来讲,华尔街总是希望一个上市公司有尽可能多的而不是单一的收入来源,摩托罗拉确实是这么做的,它曾经在计算机的处理器、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对讲机、BP 机、手机和电视接收器等很多领域发展。 结果每个领域都很难做大。英特尔公司做事情非常专注,直到今天,它一直集中精力于个人 微机的处理器上。每一代产品的研发都是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每一次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就像一把散线和一股绳,一把散线很容易被一股绳扯断。因此,专注的英特尔最终把计算机处理器的业务做得很大、很好,而业务多元化的摩托罗拉最后除了在微机处理器上 败给了英特尔,在手机上碰到了诺基亚,在信号处理器(DSP)上又败给了德州仪器(TI)。 很多人问我雅虎有没有可能在搜索领域赶上谷歌,我明确地回答–没有,因为雅虎不可能专注 在这个领域。有时,一个好的公司不能完全按华尔街的意愿办事。

  • 只要垄断了操作系统,就间接垄断了整个行业,因为操作系统和别的软件 不同,是在买计算机时预装好了的,一般用户没有选择权。而其它的软件用户则有选择权。 所有的应用软件又必须在操作系统下开发。虽然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成为罗马帝国的路只要一条,就看谁能找对了

  • 微软对网景一战则是网络浏览器领域的生死战,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盖茨作为微软的统帅,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魄力和指挥艺术。这场战争,对以后的互联网格局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十二月 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日子,盖茨在微软宣布向互联网进军。盖茨把微软当时的处境比成 被日本打败的美国舰队。盖茨让很多工程师立即停掉手里的工作,不管做到那个阶段,然后全力投入微软浏览器 IE 的开发。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能打过由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事实上,拿破仑手下名将如云,像拉纳、贝尔纳多特、缪纳和圣吕西尔等人是一群狮子而不是绵羊,而他自己则是一只领头狮。

  • 盖茨以后干脆多次打擦边球,仿制甚至抄袭别人的东西,使用这种做法使得微软避免 了很多漫无目的的研究和不必要的失败,因为别的公司已经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 了他。

  • 从生意经上讲,盖茨深知赚大钱和赚小钱的关系。盖茨和他的忘年交投资大师巴菲特做 法相同,他们都是要从每一个人身上挣或多或少的一笔钱,而不是从富人身上狠宰一刀了事。 要知道,世界上最挣钱的汽车公司是生产大众型汽车的丰田公司而不是生产跑车的法拉利和 豪华车的劳斯莱斯,事实上后者因为亏损已经被卖给了宝马。巴菲特投资的公司,都是像保洁(P&G)和强生(Johnson & Johnson)这样生产每个人日常要用的东西。

  • 盖茨基金会只不过是盖茨通过它来实现自己改良世界的理想的机构,以及将财富传给子孙万代的避税港。盖茨很会兼顾慈善事业和他自己家族利益的关系。 如果说乔布斯是锋芒毕露,聪明写在脸上;盖茨就是一个平衡木冠军,聪明藏在肚子里。 无疑,后者比前者更可怕。

  • (华为的管理和组织形式是美式的)华为唯一要注意的是避免亚洲家族企业从兴到衰的宿命(联想到去年的孟晚舟事件,一语成谶)。

  • 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得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败则互相推诿。在技术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他们的技术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的。如果看到雅虎挣钱,就去搞网站,那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要失败的。

  • 很多人为了使技术不荒废,宁可不要工资工作。(在硅谷,如果雇人的公司发现一个申请者半年以上没有工作,就会很不愿意雇佣这些人,因为公司会觉得这 个申请者要么技术已经荒废、要么自身条件不强,否则为什么半年还找不到工作。)即使有工作的 人,也会担心什么时候裁员裁到自己头上。很多时候,不是个人本事济不济的问题,而是整个部门被裁掉甚至整个公司关门。覆巢之下无完卵。

  • 在硅谷谋职,简历固然重要, 但是个人的本事(包括和人打交道的软本领)才是各个公司真正看中的。由于每个公司产品 的压力很大,同行业公司之间的淘汰率很高,硅谷的公司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权威而是实 实在在干事情的人。硅谷几十年经验证明,那些初出茅庐能干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 个经验丰富但是已经眼高手低的权威对公司更有用。

  • 谷歌更相信自己的通过面试得到的判断而不是简历和推荐信,所以,在招人的时侯,总喜欢考一考。不管面试者名气 多大,水平多高,过不了考试也是白搭。有位教授面试被刷下来很不服 气,对我讲,我的学生远不如我你们却要了,我发表过那么多论文,拿到过那么多基金你们 却不要,说明你们的眼光有问题。我承认他讲的很有道理,但是,不能为一个人坏了规矩。 从谷歌和 Ebay 以及无数硅谷公司成功的经验看,这种不迷信权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做 法总体上是对的。它确实有时候使得公司和一位称职的权威失之交臂,但是使得硅谷的公司 能更多地吸收新鲜血液,充满了活力。

  • 硅谷常常有一个怪现象,约翰原来在某个公司是比尔的老板,几年后,两个人先后来到另一家公司,比尔经过努力成了约翰的老板。我的一个朋友通过他在学校里的师兄介绍加入了某个硅谷的大公司,而 他的这个师兄是这家大公司的元老。我的这位朋友非常努力,半年后就当上了他师兄的老板。 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使得硅谷公司在全世界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 在风险投资家看来,一个人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软”能力(Soft Skills)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一个人的职位只代表过去,而财富和地位有时反而成为创业的负担。红杉风投的投资家们和我谈过他们选择投资对象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创业者一定要有饥渴感(Hungry)。很难想象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能比一个急于脱离贫困现状的缀学生更有把公司办好的可能。因为前者办公司不过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后者则是要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乔布斯勉励年轻人要保持饥渴感 (Keep Hungry)的原因。

  • 有趣的是很多从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人是 IT 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发现硅谷的 IT 行业已经人满为患,改行去从事其他工作,反而比原来当工程师甚至公司主管要成功得多。

  • 如果一个人不能脚踏实地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即便名气再大,才高八斗,在硅谷也很难混下去。大多数时候,硅谷公司需要的是能真正做事情的人,而不太看重那些不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名气。

  • 一大群各个级别的混混都到了“人才市场”上待价而沽。这些人中很多原本是技术精英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旦养尊处 优时间长了,名不符实了,便很难再在硅谷生存了。偶尔会有一两个小公司到那里去找人做 事,常常一下子围上一大堆人。如果问他们会做什么,大部分给你的答案都相同,“如果你给我一个团队,我一定能替你管好。”这里面虽然不乏真正的管理者,但是很多是眼高手低的高 手。招人的公司显然不傻,它们需要干活的而不是养老的。

  • 全世界很多国家想学习硅谷建立自己的科技园,但是至今没有一 个能像硅谷这么成功的。我想这些科技园的管理者们,也许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为创业者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还是将人按照财富、经历、名气预先分为了三六九等。我对一些科技园按照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和投资额招商很不以为然。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落魄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业界的领袖(联想到中国各个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喟然长叹)。

  • 傻二从小练就了神奇的辫子功夫,在冷兵器时代他罕有敌手。后来他参加了义和团,在和拿着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和假洋鬼子的对抗中一败涂地。 劫后余生的傻二剪掉了辫子,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神枪法,并用他的枪惩戒了汉奸。他对别人 讲:“辫子没有了,神留下。”硅谷也是一样,或者说半导体并不是硅谷真正的本质。硅没有了,创新的灵魂留下了,它保证了硅谷的繁荣和发展。

  • 太阳公司从 1982 年成立到 2000 年达到顶峰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足以令经营者为戒。在九十年代末由于互联网的兴起, 太阳公司的服务器和工作站销路太好了、太挣钱了。虽然太阳公司的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不断 被微软/英特尔联盟侵蚀,但是它也在不断占领原来 DEC 和 HP 小型机的市场并有足够的处女地可以开发。因此,它的整体业务还在不断扩大。这很像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它 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人打败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处女地仍然很多,支撑着这个海上老二繁荣了两个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全世界再无殖民地可开拓时,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机才表现出来。当然,衰落要比繁荣来得快,在很短时间内,西班 牙从欧洲的富国沦为穷国。太阳公司也是如此。从 1986 年到 2001 年,太阳公司的营业额 从 2.1 亿美元涨到 183 亿美元,成长率高达平均每年 36%,能连续十五年保持这样高速度 发展,只有微软、英特尔和思科曾经做到过。在这种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静地看到高速发 展背后的危机。太阳公司当时不自觉地满足于捏 SGI、DEC 和 HP 这些软柿子、并沉溺于在 硬件市场上的胜利,忽视了来自微软的威胁。太阳公司最有意义的发明是Java 程序语言,至今没有给太阳公司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不胜唏嘘)。